仁心播撒边疆,大爱书写担当——热烈欢迎重症医学科孙俊丽主任援疆载誉归来
5月15日我院重症医学科孙俊丽主任圆满完成为期一年的援疆医疗任务载着边疆人民的深情厚谊和累累硕果凯旋!
孙俊丽主任援疆期间,牢记组织重托,克服环境差异、语言障碍等困难,全身心投入当地医疗卫生事业。作为重症学科专家,牵头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填补当地多项技术空白;通过“师带徒”“专题讲座”等方式培训新疆哈密当地医护人员,为边疆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深入牧区、乡村、社区开展义诊,惠及当地群众,用精湛医术赢得各族群众赞誉;推动我院与援建医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搭建远程会诊平台,持续赋能边疆医疗发展。
孙俊丽主任以过硬的专业素养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展现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风采,更彰显了我院服务国家大局的担当,孙俊丽主任曾动情表示:“难忘深夜急诊室维吾尔族大叔递上的热馕,难忘小患者康复后用生硬的普通话说的‘河南医生亚克西.....’如果再有一次援疆任务,我依然会义无反顾!”
白衣执甲援疆路,春风化雨润无声。希望全院干部职工以孙俊丽主任的援疆精神为指引,为我院援疆工作再添新绩,在救死扶伤的征程上继续砥砺前行!
我的援疆故事
2024年5月,我怀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信念,响应国家和河南省援疆号召,从中原大地跨越千里,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开启了一年的医疗援疆工作。面对陌生的气候、语言和医疗环境,我们快速适应、主动融入,与当地医护组成“永不离开的医疗队”。这一年,我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援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的初心。这段经历不仅是一次专业技能的提升,更是一次对社会责任的深刻认识。
作为红星医院河南援疆医医疗队的领队,不仅在工作上要以身作则,起到带头作用,还要在生活上对援疆队员进行关心照顾,了解队员思想动向,平复大家的思乡之情。
在红星医院的重症病区,我与时间赛跑,救治患者;在牧区和乡镇义诊路上,我顶着烈日为牧民送医送药。无论是深夜的急诊,还是烈日下的送医,我都坚持坚守岗位,不分昼夜地为患者服务。这种坚持,正是援疆学习“胡杨精神”的一种体现——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医疗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这种精神来面对难以预料的挑战。
在这段援疆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医疗工作者不仅是患者的守护者,更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推动者。无论是危重病人的救治,还是普通患者的健康关怀,我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这种对职业的热爱和责任感,正是援疆学习“老兵精神”的一种生动实践——坚定不移、无私奉献的精神。
通过一年的援疆工作,我深刻认识到,医疗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无论是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是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健康保障,我们都需要以高度的政治站位来履行职责。这种责任感,正是“胡杨精神”和“老兵精神”的核心所在——对事业的忠诚、对人民的关怀。
医疗工作不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更是团队协作的结果。在哈密地区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作为“坚强后盾”的洛阳市中心医院,利用自身技术优势,通过远程会诊为我们提供的强大后援力量。通过视频会议和网络技术,医院的专家团队协助诊断疑难、危重病例,多学科协作优化患者的治疗方案。针对哈密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难以获取的病例资料,利用远程会诊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尤其是在复杂病例的处理上,通过专家指导和远程指导,帮助哈密地区的医疗团队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有了医院这个坚强的后盾,关键时刻鼎力相助,不仅解决了当地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有了多学科的专业技术支持,我们成功为很多患者提供了及时、专业的医疗帮助。
除了远程会诊,义诊活动也是我们医疗援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组织多场大型义诊,我们能够直接接触患者,了解他们的健康需求,提供面对面的诊疗服务。通过讲座和互动问答的形式,向患者普及疾病预防、健康生活方式等知识;针对部分患者的常见病、多发病,提供初步诊断建议,并指导他们进行后续治疗。义诊活动是河南医疗队与患者和当地社区的互动,拉近了与受援地人民的距离,将河南援疆精神发扬广大。由于新疆地区幅员辽阔,有些地区交通不便,当地牧民听说义诊专家到来的消息,从遥远的牧区赶来;当义诊活动结束时,众多牧民依然围聚在医疗队旁边,久久不愿离去。通过义诊活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许多贫困地区的患者求医难的问题,并为未来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为了帮助哈密地区的医疗机构提升专业水平,我们启动了“师带徒”计划。选择在专业领域有丰富经验的本地医生或医生团队作为“徒儿”;从洛阳市中心医院的资深专家中选拔出具有代表性的医生担任指导教师;培训内容包括理论知识讲解、临床诊疗技能指导、案例分析讨论等。这一计划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徒儿”在短时间内显著提升了专业能力,能够独立处理更多复杂的病例,接着“以点带动线”,着实提高了当地医务人员的救治水平。除了上述具体工作内容,我们还组织了多场学术讲座,内容涵盖基础医学、临床诊疗等多个领域。这些讲座不仅有助于提高受援地区医疗团队的专业水平,也推动了当地医疗事业的发展。通过邀请专家到哈密地区讲学,促进了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合作;为当地医疗机构的医生们提供学习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通过分享成功的临床经验和技术见解,激发了受援地区医疗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
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医疗援疆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通过参与这项工作,我深刻体会到,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为民族地区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这次医疗援疆经历让我对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支持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我们所在的哈密地区,医疗资源有限,任务难度较大。许多患者因当地医疗条件受限,特别是危重患者,无法获得及时治疗。通过我们的努力,部分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这对他们家庭和社会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医疗工作者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医疗援疆是一项需要团队合作的工作。通过与同事们密切配合,我深刻体会到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在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只有当大家能够高效配合时,才能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与同事的互动,我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承担责任,并为集体目标努力。
医疗工作不仅仅是技术性的操作,更是对生命的敬畏。难忘深夜急诊室维吾尔族大叔递上的热馕,难忘小患者康复后用生硬的普通话说的“河南医生亚克西”,更难忘与本地医护共同钻研病例时碰撞出的智慧火花。在这里,我深切体会到医疗援疆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心灵的相通。我们与新疆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这份跨越山河的情谊早已深深刻进生命,溶于血液。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不仅是患者健康的守护者,更是社会的建设者。通过这次任务,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职业信念,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医疗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在专业领域中立足。这次任务让我认识到,只有不断充电,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
这次医疗援疆的经历让我对未来更加充满了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并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保障和生活质量。无论身处何地,我都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这次任务,我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还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了更深的理解。未来,我会继续努力,为医疗、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力资源部 吴杰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